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26/04/2024 17:27

民調可信嗎?選民如何解讀民調?

【民意調查】民調可信嗎?選民如何解讀民調?

目錄

現在選舉將近,各家民調公司百家爭鳴,每家公司做的民調都大同小異,但同樣都是總統大選支持度,為何結果有時候出現極大差距,也引發爭議,這篇文章就帶你了解民調的眉眉角角還有選民對民調的想法!

民意調查是什麼?民調什麼意思?

民意調查又稱為輿論調查或民意測驗,簡稱民調。一般而言,民調是一種為了解公眾對某些政治、社會問題與政策的意見和態度,由專業民調公司或媒體進行的調查方法。

目的在於通過網路、電話、或書面等媒介,對大量樣本的問卷調查抽樣,利用統計學的抽樣理論來推斷較為客觀,且能較為精確地推論社會輿論或民意動向的一種方法。

以下是民意調查的一些基本特點和重要性:

  1. 抽樣:由於不可能向每一個人詢問意見,所以調查者會選擇一個代表性的樣本進行調查。這樣本的大小和抽樣方法都會影響調查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2. 問卷設計:為了確保獲得可靠的結果,問卷必須經過精心設計,問題要清晰、不帶偏見,且易於理解。
  3. 數據分析:收集到的數據將被分析以得出結論。這可能包括計算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等,以及更複雜的統計分析。
  4. 多種用途:民意調查可以用於各種目的,包括政策制定、選舉預測、市場研究、社會科學研究等。
  5. 限制:雖然民意調查是一個有價值的工具,但它也有其限制。例如,樣本可能不完全代表目標人群,或者問卷的設計可能導致偏見。
  6. 影響決策:民意調查的結果常常被政府、企業和其他組織用來影響其決策。
  7. 透明度和誠實:為了維護調查的可信度,調查組織應該提供其調查方法、樣本大小、抽樣方法和可能的誤差範圍等詳細資訊。

民調是怎麼調查的?

民意調查(輿論調查)的意義是指為瞭解大多數民眾的看法、意見、利益與需求,以科學、系統與公正的資料,蒐集可以代表全部群眾(母體)的部分群眾(抽樣),設計問卷題目後,以人工或電腦詢問部分民眾對特定議題的看法與評價,利用抽樣出來部分民眾的意見與看法,來推論目前全部民眾的意見與看法,藉以衡量社會與政治的狀態。

以下是進行民調調查的基本步驟:

  1. 定義目標和目的:首先,調查者需要明確調查的目的。是要了解公眾對某個政策的看法?還是要評估某個政治候選人的支持率?
  2. 設計問卷:根據調查目的,研究者會設計一份問卷。問卷應該包含清晰、不帶偏見的問題,並避免導向性的語言。
  3. 選擇樣本:因為通常不可能調查所有人,所以會選擇一部分人作為代表。這部分人被稱為“樣本”。最理想的情況是使用隨機抽樣,以確保每個人都有被選中的機會。
  4. 收集數據:有多種方法可以收集數據,如面對面訪問、電話訪問、郵件調查或在線調查。
  5. 數據分析:一旦數據被收集,研究者會使用統計工具和技術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或洞見。
  6. 報告結果:分析完數據後,研究者會編寫報告或發布結果。報告通常會提供調查方法、樣本大小、誤差範圍和主要發現。
  7. 解釋誤差範圍:多數民調報告都會提供誤差範圍,例如“±3%”。這表示實際的結果有可能在報告結果的3%範圍內上下浮動。

民調調查的質量和可信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設計和實施的方法。若是由專業和無偏見的組織進行,且使用科學的方法,那麼民調結果往往較為可靠。但即使是最高質量的民調也會有一定的誤差,因此解讀時應保持批判性思考。

為什麼要做民調?

民調提供了一種系統性的方式來了解大眾的意見、態度和信念。進行民調的原因多種多樣,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動機:

  1. 政策制定和評估:政府和政策制定者進行民調,以了解公眾對某一議題或政策的看法。這有助於制定或調整政策,以反映大眾的需求和意見。
  2. 選舉和政治活動:政黨和候選人通常使用民調來評估自己在選舉中的地位,了解哪些議題對選民最重要,以及如何調整策略以吸引更多支持。
  3. 市場研究:企業和組織進行民調以了解消費者對產品、服務或品牌的態度,從而制定或調整市場策略。
  4. 社會科學研究:學者和研究者使用民調來了解人們的社會、文化和心理特征,以及其與行為的關係。
  5. 公眾與媒體的期望:民調提供了一種方式,使公眾、政府和企業得以了解社會的整體趨勢和態度。媒體也經常報導民調結果,提供公眾對當前議題的見解。
  6. 提供反饋和評估: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可以透過民調了解其表現、服務或政策的效果,並根據反饋進行改進。
  7. 預測和趨勢分析:民調可以幫助預測某些趨勢或行為的未來發展,如選舉結果、市場需求等。
  8. 教育和提高公眾意識:通過進行和公布民調,可以促使公眾對某一議題或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討論。

民調可信嗎?

民意調查的結果數據隨處可見,尤其是政治性民調結果幾乎可說是天天在新聞上放送,對總統的滿意度下降了多少百分比,然而大家又信多少?

※ 來源民眾之聲

在景美市場的訪問中,我們了解到民眾對民調有一些普遍的觀點。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他們對民調的可信度存有疑慮,主要原因是他們擔心政府可能會在調查中進行操控,以符合特定政治目標。

受訪者還提到,民意調查的結果通常不會對他們的投票意願產生影響。換句話說,他們的選擇通常受到更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候選人的政策立場和政府做事的認真與否,而不是單純依賴民調結果。

從訪問中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大多數民眾對民調持謹慎態度,並認為它們對他們的投票決策影響有限。

延伸閱讀 : 2024總統最新民調數據統計、選舉事記、投票日期倒數!【數據即時更新】

民調釋讀的兩大原則

我們到底該如何釋讀這些民調呢?其實只要掌握兩大原則,就可以大致不被民調結果所欺騙了喔!第一個原則是「這個民意調查是怎麼做的?」,調查的設計必須公正、客觀且受訪者具有代表性。第二個原則是,想辦法找出民調背後的成因結構。

原則一:民意調查是怎麼做的?

民意調查是怎麼做?

民意調查簡單來說就是,抽取一小群人,了解他們對於特定議題的看法,是個便利又快速了解民眾看法與意見的方式。然而,我們一般民眾要看懂民調,可以先從問問這個調查怎麼做的開始。

第一個問題:這個調查想知道的是什麼?如何得到答案?

每個民意調查都有主題,「問卷」是民意調查用來探知答案、蒐集資料的測量工具。理想狀況是設計一組問題後,能直接得到解答。然而,問卷設計看似簡單,卻常常充滿陷阱,像是調查者透過問卷設計來操弄民調的結果,使得數據不再是單純地呈現民眾的真實意見,而被當成達成特定目的(如政治鬥爭)的工具或手段。

第二個問題:誰是受訪者?

過去十幾年前,政論性call-in 節目流行起了call-in 式民調,由民眾自己打電話進來對於特定議題或投票意向表態,然而,這類型民調通常只能反映在特定觀眾的觀點,因此,這樣的參與者不一定能代表整個社會的多樣觀點。

在進行民意調查時,如能夠確保每個受訪者都能有同等的機會被參與,這將有助於確保民調結果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第三個問題:誰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當想要問卷問題得到適當的回答時,就必須找到適合的受訪者。比如說,如果今天民意調查想要知道臺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的施政滿意度,訪問對象就必須是臺北市的市民,而不會是由全臺灣的民眾來回答這個問題。

所以在進行民意調查時,哪些族群最適合成為抽樣樣本也是至關重要的!

延伸閱讀 : 總統大選最新民調出爐!賴領先30%,柯緊追23%,侯郭雙墊底!

原則二:探究背後的因果結構

民調背後的因果關西

民調主要隨政治事件發生而波動,發生弊案或緋聞,甚至只是候選人生病咳個幾聲,都會造成影響,所以在選舉投出來之前,一切民調都僅供參考,不要太過沉迷。民調是政治活動的「結果」而非「原因」。

舉個2016年國民黨選擇總統候選人之前的例子,當時藍綠紅各方做了諸多民調,然而,有人對於這些民調持有爭議。在進一步比對「蔡(英文)對王(金平)」和「蔡(英文)對洪(秀柱)」的民調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有趣的趨勢。

當王金平被視為對手時,蔡英文的支持度較低,但王金平的支持度並未增加,相反,不投票的人增加了。這代表什麼呢?這些細微數字的變動,最合理的因果解釋就是,王金平可以挖到蔡英文的票,而會投洪秀柱的人裡,看到只有王金平和蔡英文參選,就不投了。

所以從此份「有大量綠軍反串的民調」中,真正有意義的地方在於我們可以看出民調背後的因果結構關係在哪裡?這就是我們在釋讀民調時應該具備的原則邏輯。

延伸閱讀 : 柯文哲郭台銘會合作嗎?分析合作利弊,郭台銘參選意願影響柯P民調?

選民如何解讀民調?

選民在解讀民調時應採取批判性的態度,確保他們理解調查的背後意義和可能的局限性。以下是選民在解讀民調時可以考慮的幾個要點:

  1. 查看調查源頭:調查的組織、背景及其可信度很重要。有些組織可能有政治偏見,或其調查方法可能不是很嚴謹。
  2. 樣本大小和代表性:理想的樣本應該足夠大且代表性,以確保結果的可靠性。太小的樣本可能會導致結果偏離真實情況。
  3. 誤差範圍:大多數民調會提供一個誤差範圍,通常表現為“±x%”。這表示真實的數值很可能在報導數值的範圍內上下浮動。
  4. 問題的提法:問題的提法可能會影響受訪者的答案。選民應詳細查看問題,確保它們是公正和無偏見的。
  5. 調查日期:考慮調查是何時進行的。有些民調可能已經過時,尤其是在動盪或變化迅速的時期。
  6. 回應率:低回應率可能意味著調查結果並不完全代表整體人口。
  7. 數據的解讀:數據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呈現,例如平均值、中位數或百分比。確保您理解這些表示方式和它們的意義。
  8. 與其他調查比較:將一項調查的結果與其他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視角。
  9. 避免過度解讀:儘管某些趨勢或數據可能看起來有趣,但避免基於單一民調做出絕對結論。
  10. 保持批判性思考:即使是最嚴謹的民調也可能有誤差。選民應保持批判性思考,不完全依賴於民調來形成意見或決策。

結論

最後,選舉前的民調數字仍然可以是提供我們了解競選趨勢的一個重要參考點,幫助我們理解各候選人之間的競爭情況。然而,這必須建構在民調機構本著誠信原則之上,嚴謹地呈現民調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過程。不然,如果民主會被「假訊息」所侵蝕,則選舉又何嘗不會被「假民調」所蒙蔽?

想讓您的品牌更上一層樓?
我們可以幫忙!

延伸閱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