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3/2025 05:32

【高雄殺人分屍案】3名死者身分確定,揭露3大犯案動機!

【不斷更新】高雄殺人魔已抓獲!揭露3點連續犯案動機!

目錄

2/2 發生一起驚悚的高雄殺人案震驚社會,警方已抓到 73 歲張姓嫌犯,並確認 3 名受害者的身分。這起連續殺人事件手法殘忍,不過更讓人關心的是:張嫌為何犯案?真正的殺人動機是什麼?

根據警方調查和犯罪專家分析,高雄連續殺人魔犯案動機可能與財務糾紛、精神異常或私人恩怨有關。

本篇將深入解析這起高雄殺人魔最新進展,包括地點、動機、前科,還原這起連環殺人案全貌!

【高雄殺人分屍案】3名死者身分確定,揭露3大犯案動機!

高雄殺人案最新進展

  • 事件經過:案件始於一名 71 歲林姓婦女的失蹤。警方在調查其失蹤案時,確認張為嫌疑人,並在嫌犯住所發現血跡。
  • 事件地點:張姓嫌犯家中、高雄運河
  • 嫌疑犯:嫌疑人張某 72 歲,現已被拘留。
  • 確認受害者身分:三名受害者被確認為林女士、張女士和黃女士。
  • 抓獲進度:目前張嫌已被抓獲,涉嫌謀殺罪被移送高雄地方檢察署偵訊後,被拘留並禁止訪客探視。
  • 作案手法:張嫌疑肢解受害者,可能使用菜刀,並將屍體部分棄置於高雄運河中。
  • 法律程序:高雄地方法院於 2 月 7 日約 11 時裁定羈押,原因是謀殺罪情節嚴重。

高雄殺人事件經過:殺人、碎屍、棄屍

2 月 2 日高雄市發生一起震驚社會的連環殺人分屍案,73 歲的張姓男子涉嫌殺害 3 名婦女,並將屍體肢解後棄置於前鎮區運河

警方在其住處採集到三組不同的女性 DNA,經比對確認受害者分別為楠梓區的趙姓婦人、左營區的張姓婦人,以及張嫌的大嫂黃姓婦人。

此案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警方已逮捕嫌犯,案件正在偵辦中。

張嫌殺人動機?法醫分析3大犯案原因

關於高雄分屍案中張嫌的殺人動機,法醫高大成目前有 3 種推測:

1. 為了錢財

法醫高大成認為,張嫌很可能是為了錢財而行凶。他推測張嫌可能在出獄後與社會脫節,沒有工作,且可能有賭博等高額消費,需要向熟人借錢。

一開始可能借得到,但後續因金額越來越大,見對方不願借錢後,一怒之下翻臉殺人。

高大成也認為:「張嫌可能在去年 12 月向大嫂借錢未果,才痛下殺手,殺害大嫂後食髓知味,轉而向前女友張婦下手。」

2. 掩蓋犯罪行為

高大成指出,兇手殺人後還特意分屍,顯然是想掩蓋犯罪行為。由於張嫌身材瘦小,僅 160 公分,可能是為了方便毀屍滅跡,才以分屍手段拋屍。

3. 與被害人有財務糾紛

有消息指出,張嫌與三名被害者是舊識,並透露與張姓婦人有錢財糾紛。

高雄殺人事件受害者:確定3名女性身份

警方在張嫌住處採集到的血跡中,鑑定出三組不同的女性 DNA,確認此次高雄兇殺案的三名受害者分別為:

  1. 趙姓婦人(71歲,楠梓區)
    • 2 月 2 日騎機車外出後失聯,家屬報案協尋。
    • 監視器畫面顯示她曾載張嫌回家,之後失去蹤影。最終在在張嫌住處發現其 DNA 血跡。
  2. 張姓婦人(左營區)
    • 1 月 17 日失蹤,最後身影出現在張嫌住處 300 公尺範圍內。
    • DNA 驗證確認其血跡出現在張嫌家中。
  3. 黃姓婦人(張嫌大嫂)
    • 由家屬通報失蹤,其 DNA 與張嫌住處採集到的血跡比對吻合。
【高雄殺人分屍案】3名死者身分確定,揭露3大犯案動機!
高雄殺人事件受害者身份確定,共有3婦女受害

警方推測,張嫌先誘騙受害者至其住處,再行兇並分屍,手法極其殘忍。

高雄殺人魔前科?曾涉嫌性侵、被判無期徒刑

73 歲高雄連續殺人魔曾是職業軍人,過往犯罪前科顯示,曾因性侵、搶奪、竊盜等罪被軍法判無期徒刑,後獲特赦出獄

鄰居目擊證詞更揭露其不尋常的行為,像是個性冷淡不曾與外人打招呼、被直擊在陽台露出生殖器吃飯,更有住戶曾在半夜聽到他在住家發出疑似「鋸東西」的聲響。

如今再度捲入連環殺人分屍案,引發社會震驚。

根據中山附醫法醫科主任高大成的分析,張嫌因年齡較大,棄屍較為困難,因此選擇分屍方式來處理屍體。警方仍在調查張嫌的作案動機,並進一步確認是否還有其他受害者。

高雄殺人棄屍後續:警方及社會各界反應

目前,張嫌已被警方拘捕,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社會各界呼籲司法單位嚴懲兇手,以維護社會安全,並提醒大眾提高警覺,防範潛在危險人物。

【高雄殺人分屍案】3名死者身分確定,揭露3大犯案動機!
高市政府警察局,針對高雄殺人分屍案直播說明

此次高雄連環殺人案引發社會高度震驚,高雄市市長陳其邁表示:「兇手泯滅人性,罪大惡極,要求警方全力配合檢方偵查,務必將加害者繩之以法。」

高雄市刑大最新案情直播說明

高雄分屍恐有第三被害人? 高雄市刑大最新案情說明 / 影片取自中天電視

結論

高雄連環殺人分屍案的殘忍手法震驚全國,社會各界呼籲司法單位嚴懲兇手,還受害者一個公道。同時,此案也提醒大眾關注社會安全與人身保護的重要性。

本案的發生,不僅震驚社會,也讓人開始反思犯罪預防與社會安全網的漏洞。

  • 如何加強監測獨居高風險人群,避免悲劇發生?
  • 若犯罪動機與心理疾病相關,社會應如何介入,及早發現並介入治療?
  • 若涉及金錢或人際糾紛,如何建立有效的調解機制,以防事態惡化?

隨著警方進一步調查,案件真相將逐步揭曉,也期待司法能給予受害者與社會一個交代。

如果你希望獲得更多社會事件,請關注新識界,將為你播報完整的事件經過及後續更新。

想讓您的品牌更上一層樓?
我們可以幫忙!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