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2025 19:58

屈公病台灣首例!中國境外移入,傳染風險、症狀與傳播途徑曝!

【屈公病台灣首例中國境外移入】廣東疫情延燒近萬例!關於「屈公病」你該注意的傳染風險與症狀警訊!

目錄

中國廣東屈公病爆發,短短幾週病例已破 7000 例,更在首度傳入台灣。疾管署證實,一名 40 多歲女子自中國廣東佛山返台後確診,成為我國今年首例中國移入病例,也讓這個被誤認為登革熱的病毒再次引發關注。

屈公病的傳播途徑、潛伏期是否具傳染性,以及它與登革熱的差異,都成了這波疫情下的重要問題!

中部40歲女子從佛山返台確診屈公病!疾管署強化邊境防疫措施

2025年8月7日,衛福部疾管署公布台灣新增今年首例來自中國廣東省的屈公病境外移入個案。

該名 40 多歲女性居住於中部地區,7 月中旬赴佛山市與深圳旅遊,返台隔日即發燒、紅疹並出現四肢疼痛,經醫院採檢確診為屈公病,為台灣自 2007年將該病列為法定傳染病以來,首次從中國地區移入的病例

中國廣東屈公病疫情延燒破7000例
中國廣東屈公病疫情延燒破7000例

目前個案已痊癒出院,並將持續追蹤監測至 8月26日。疾管署同步完成個案住家周邊之病媒蚊密度調查與孳生源清除,防堵病毒本土擴散風險。

中國廣東疫情嚴峻 佛山病例最多、洪災助長蚊蟲繁殖

根據疾管署資料,中國廣東省自 7月8日首報屈公病病例後至今,累計通報病例已逾 7000例,其中佛山市佔比高達 95%,成為疫情最熱區。

由於連日暴雨洪災造成大量積水,蚊蟲孳生情況加劇,助長病毒快速傳播。美國 CDC 與歐洲疾控中心也已針對包括廣東、印度、巴西等國,發出屈公病旅遊警示,提醒民眾提高防蚊意識。

中國廣東屈公病疫情延燒破7000例

延伸閱讀:這11種室內植物點綴房間:晚上不怕被蚊子叮爆、跟蚊蟲說掰掰

屈公病是什麼?來自非洲、靠蚊子傳播的急性病毒病

疾管署今(7)日公布國內新增 1 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確診病例,為一名 40 多歲中部女性,近期曾赴中國廣東佛山
疾管署今(7)日公布國內新增 1 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確診病例,近期曾赴中國廣東佛山

屈公病(Chikungunya fever)是一種由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引起的急性病毒感染,經由帶病毒的埃及斑蚊白線斑蚊叮咬傳播。

首次發現於1952年非洲,如今已擴散至亞洲、美洲與印度洋周邊地區。

它的主要症狀是突如其來的高燒、全身酸痛,尤其是手腕、腳踝、小關節的劇烈疼痛,常讓患者痛到身體彎曲,甚至無法行動。這也是「Chikungunya」這個詞在當地語言中被翻作「彎腰的病人」的由來。

WHO:恐全球大流行 “屈公病”又來? WHO警告恐重演全球大流行 / *影片取自 消失的國界│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YT

屈公病會傳染嗎?潛伏期是否有風險?

屈公病不會直接人傳人,病毒一定要透過蚊子「搬運」才能感染下一個人(透過蚊子間接傳播)。

不過在潛伏期接近尾聲(發病前 2 天)到發病後第 5 天這段期間內,感染者血液中的病毒濃度高,被蚊子叮咬後就可能讓病毒進入蚊子體內,再經過 2~9 天的病毒孵化期,該蚊子就有傳染力,可能再去叮咬健康的人。

也就是說,潛伏期初期沒事,但後段還沒發病就可能具有「間接傳染風險」,這也是為什麼疾管署會針對返國旅客進行發燒篩檢與健康追蹤。

屈公病症狀

急性期症狀

  • 突發高燒(3~7天)
  • 關節劇痛(特別是手腳小關節、手腕、腳踝)
  • 紅疹(約一半患者會出現)
  • 肌肉酸痛、頭痛、噁心、疲倦

後續症狀

有些人康復後仍會關節痛持續數週到數月,甚至引發類似慢性關節炎的後遺症,也有人出現長期倦怠感、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年長者、新生兒、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者,感染後也較容易出現併發症。

屈公病症狀示意(圖為情境示意圖,非實際病例)
屈公病症狀示意(圖為情境示意圖,非實際病例)

屈公病治療方式:目前無疫苗,主要靠支持療法

目前沒有專門針對屈公病毒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原則是「支持性療法」,幫助身體度過發病期、緩解不適症狀:

  • 多休息、補充水分
  • 使用退燒止痛藥(如 NSAIDs
  • 熱敷、物理治療紓解關節炎症
  • 必要時住院觀察(尤其高風險族群)

目前也尚未有屈公病疫苗上市,防蚊與控制病媒蚊仍是最有效的預防手段。

防範措施

  • 穿著淺色長袖衣褲
  • 使用經政府核可防蚊液
  • 清除居家積水孳生源
  • 戶外活動使用蚊帳或蚊香

延伸閱讀:
蟲蟲危機來襲,4月清明掃墓要小心『恙蟲』叮咬!

屈公病與登革熱有什麼不同?

雖然兩者都是透過病媒蚊傳播,初期症狀也都包含發燒、皮疹與肌肉痛,但後續表現有明顯差異:

  • 屈公病的關節痛更明顯且更持久,常常會持續數週甚至數月
  • 登革熱較容易出現出血性症狀,像是牙齦出血、紫斑,嚴重時可能出現登革出血熱與休克症狀
  • 登革熱有四種病毒型別,再次感染會更嚴重,屈公病目前則無此現象
項目屈公病(Chikungunya)登革熱(Dengue)
病原體屈公病毒登革病毒(1~4型)
傳染方式病媒蚊叮咬(埃及斑蚊、白線斑蚊)病媒蚊叮咬(相同)
潛伏期2~12 天(多為 4~8 天)4~10 天
高峰症狀高燒、關節痛(常持續)、紅疹、肌肉痛高燒、骨頭痛(Breakbone fever)、眼窩痛、紅疹、出血
關節痛約70%出現,可能持續數月或數年有,但通常短暫、較輕微
倦怠感明顯、可持續數週較少出現長期疲憊
紅疹約半數出現,早期紅斑、後期斑丘疹3–4天後出現點狀出血疹或斑疹
是否會出血?罕見常見於重症,可能有鼻血、牙齦出血等
是否致死?極少,致死率約0.1%重症登革熱致死率約1–5%,未治療可高達20%
是否有疫苗?有(部分國家核准,台灣尚未普及)
是否會二次感染更嚴重?目前無證據有,第二型感染可能更危險
治療方式支持療法,針對關節痛與退燒支持療法,防止脫水與出血並發症
屈公病與登革熱的差異與比較
屈公病的傳播途徑,「埃及斑蚊」、「 白線斑蚊」/*圖片取自台中市衛生局FB
屈公病的傳播途徑,「埃及斑蚊」、「 白線斑蚊」/*圖片取自台中市衛生局FB

屈公病相關常見問題FAQ

Q1. 身邊有人得了屈公病會傳染給我嗎?

不會直接人傳人,需要靠蚊子咬感染者後再咬其他人,進行「人→蚊→人」的傳播。

Q2. 屈公病潛伏期會傳染嗎?

潛伏期初期不會,但發病前2天起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此時被蚊子叮咬就可能傳染給別人。

Q3. 得了屈公病會死嗎?死亡率高嗎?

不會,屈公病致死率低,約 0.1%,但新生兒、長者及慢性病患者屬高風險族群。

Q4. 屈公病感染後多久會出現症狀?

潛伏期約 2~12 天,通常在 4~8 天內出現發燒、關節痛等症狀。

Q5. 屈公病的關節痛會持續多久?

約 70%患者會出現,可能持續數週到數月,嚴重者甚至發展為慢性關節炎。

Q7. 要怎麼知道我有沒有得屈公病?

醫師會根據旅遊史、症狀、血液檢查(PCR 或抗體檢測)來判定是否感染屈公病毒。

Q8. 屈公病有疫苗可以打嗎?

尚無正式上市疫苗,預防方式仍以防蚊措施與環境清潔為主

Q9. 屈公病有哪些高風險併發症?

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腦炎、格林巴利症候群、肝功能障礙,新生兒與慢性病患者需特別注意。

Q10. 屈公病會留下後遺症嗎?

多數屈公病患者會在 7~10 天內康復,但仍有不少人會留下後遺症,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關節疼痛,而且可能持續數週、數月,甚至數年。有些人疼痛嚴重到影響走路、工作,連日常生活都受到影響。

除了關節痛,也有患者會出現持續數週的倦怠感與疲勞,這些長期症狀在醫學上被稱為慢性關節炎樣表現,是屈公病後遺症中最典型的狀況。

少數感染者還可能出現神經系統併發症,像是腦炎、格林-巴利綜合徵等神經炎症,甚至可能影響視力(眼部炎症)或出現短暫性肝功能異常

整體來說,後遺症發生的機率雖不算高,但新生兒、長者,以及本身有慢性病史的人,風險明顯偏高,也更可能出現併發症或恢復期延長的情況。

Q11. 誰是屈公病高風險族群?

新生兒:特別是在出生時感染,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容易出現重症或併發症。
65歲以上的年長者:因免疫功能下降及可能有其他健康問題,感染後發病較重,死亡風險較高。
慢性病患者: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病史者,較易出現嚴重併發症或病況惡化。
孕婦:部分資料指出孕婦也是較易受嚴重影響的族群,可能會將病毒垂直感染胎兒。
這些族群感染屈公病毒後,較易出現重症情況、併發症,甚至增加死亡風險。

Q12. 台灣目前有人得屈公病嗎?

截至 2025年8月初,台灣屈公病仍屬非本土流行疾病,目前通報的 約 15~17 例確診個案皆為境外移入,主要感染來源為印尼,其次為菲律賓、斯里蘭卡與中國廣東省。

雖然本土尚未出現傳播,但由於鄰近地區疫情持續升溫,包含廣東佛山、澳門與東南亞國家皆出現大量病例,疾管署已針對高風險地區提升旅遊疫情警示等級,並強化邊境檢疫、發燒篩檢、防蚊宣導等措施。

對民眾來說,目前最重要的還是做好防蚊措施與旅遊風險管理。特別是若近期有前往流行區旅遊的計畫,務必穿著長袖衣褲、使用防蚊液,返台後如有發燒或關節痛症狀應主動通報、盡早就醫。

結論

屈公病目前在台灣多為境外移入,但面對高風險國家疫情延燒,仍不可掉以輕心。防蚊、留意旅遊史、早期辨識症狀,都是保護自己的關鍵。疫情不一定會擴大,但防範永遠不嫌早!

欲獲取更多新聞動態與深度報導,歡迎持續關注《新識界》,即時掌握第一手資訊。

延伸閱讀:
專家警告:腸病毒達到高峰期,家長必知症狀、傳播途徑、疫苗重要性!
血汗王品驚傳諾羅病毒中毒、這1連鎖餐廳也遭殃!

想讓您的品牌更上一層樓?
我們可以幫忙!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