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溢流釀災後,地方與中央對責任分工的論戰引爆輿論焦點,「花蓮王」成為象徵性人物代稱,與中央行政代表之間的交鋒成為媒體焦點。
吳思瑤直指,中央不但多次通報紅色警戒,還在災前啟動跨部會協調並設置前進指揮所,地方應說明是否依指示強制撤離。
本文將整合時間軸、會議紀錄與官方說明,讓讀者看見完整的通報流程與撤離建議,從事實出發釐清責任歸屬,而非陷入政治口水的迷霧。
災後花蓮王衝突焦點:是責任還是甩鍋口水?
當災情擴大至死傷與失聯,社會輿論開始追問「誰做了什麼」。
部分地方人士指責中央應變太慢,而中央則公開協調紀錄反駁。
這場攻防不只是發言問題,而是對災防體系通報與決策責任的全面檢視。
地方與中央各自立場
- 地方強調中央應給明確指示,中央表示已多次通報紅警並建議強制撤離
- 公眾期待的是資訊同步與執行落實,而非推諉或資訊斷層
吳思瑤主張:前進協調與通報紀錄不容抹煞
身為民進黨立委,吳思瑤在災後連番發言,強調「中央不是沒做,是一直在做」。
她列出農業部與林保署的多次通報紀錄,並指出 9 月 22 日即已正式發出紅色警戒,並建議地方強制撤離危險區域。
三大通報節點
- 9/21:林保署通知黃色警戒
- 9/22 07:00:發出紅色警戒,建議強制撤離
- 9/23 00:00~12:00:連續五度通報可能溢頂時段,提醒封橋與撤離
花蓮王爭議
花蓮王在行政院兩次跨部會會議中,外界質疑花蓮縣府未實體與會,僅派員線上參加或缺席,造成協調落差與資訊時差。
這成為吳思瑤質疑的焦點之一:「關鍵會議是否真的參與?決策有無即時掌握?」
中央其實早有預判
吳思瑤指出,災情惡化前,行政團隊已在光復鄉設置「前進協調所」,集合水利、國防、醫療與物資支援體系。
此舉顯示中央有預判風險並布局資源,而非事後才倉促應變。
進駐單位包括:
- 農業部與水利署技術人員
- 國防部調度兵力
- 衛福部協調醫療與物資
結論:面對災害需要制度與誠意,而非口號對決
「花蓮王」之爭不應只落在口水,而是要回到紀錄與責任。
從目前紀錄可見,中央通報、警戒與協調行動都有節點可循;地方是否依指示落實撤離與會議參與,仍待明確說明。
持續關注新識界我們帶你掌握更多有關馬太鞍堰塞湖事件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