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來台引發爭議!他們想透過「洗產地」的方式繞過禁令進軍台灣,還疑似設宴試圖說服台灣高層放寬規定。
從「洗產地」疑雲到「政治密宴」爭議、抵制比亞迪進入台灣 3 大原因,本文帶你一次了解!
BYD比亞迪來台爭議懶人包
項目 | 重點內容 |
---|---|
事件經過 | 比亞迪想透過泰國組裝、貼牌方式繞過法規進口台灣,引發爭議 |
關係人 | 比亞迪&太古汽車、立法院正副院長辦公室、三立新聞主管、黃國昌 |
事件揭發 | 媒體揭露 2025 年 7 月的比亞迪聚餐 |
後續情況 | 1. 經濟部表示將在年底前公告新規,防止中國車繞道進口 2. 三立停職涉事主管並調查中 3. 政界與輿論出現支持與反對兩派聲音 |
比亞迪來台想「洗產地」鑽法律漏洞!
中國電動車品牌比亞迪想透過在泰國工廠生產或組裝車輛,然後以第三地產地標示進口到台灣,以此規避台灣對中國大陸整車進口的禁令。
如果比亞迪透過第三地轉運規避原產地標示,就屬於「洗產地」行為,最高可處新台幣 300 萬元罰鍰,還可能影響台美關稅談判,對台灣造成負面影響。
比亞迪這個舉動不僅對本土產業形成威脅,也再次喚起台灣社會對中國電動車潛在資安、國安與法規破口的高度警覺。

比亞迪品牌是什麼來頭?
比亞迪(BYD)成立於 1995 年,最初以電池製造起家,後來逐步轉型為全球知名的電動車與新能源車企。
在中國政府的補貼與政策下,憑藉成本優勢與大規模生產能力,成為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商之一,甚至一度超越特斯拉奪下全球電動車銷售冠軍。
比亞迪產品主打「高 CP 值」與「新能源環保」,但也因火燒車事故、品質穩定度、資安疑慮以及「中國政府補貼過度」等爭議備受關注。
比亞迪台灣辦密宴?韓國瑜、三立主管都在場
2025 年 7 月 28 日,比亞迪汽車透過在台代理商太古汽車,在台北米其林餐廳設宴,邀請立法院正副院長辦公室幕僚、總務處長廖炯志、三立新聞主管等高層出席。
此次聚餐被外界解讀為比亞迪企圖遊說政治人物,突破台灣目前禁止中國整車進口的法規限制,藉由第三地生產、貼牌輸台等手法進入本地市場。
由於事件發生時間點正事台灣政府積極防堵中國車輛傾銷、強化國安與產業保護措施之際,引發社會輿論與政界高度關注。

民眾黨黃國昌發聲、立法院幕僚撇清關係
民眾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黃國昌在事件曝光後迅速發聲,強調比亞迪並未與民眾黨任何立委接觸,沒有任何黨內人士參與其中。
目前三立已將涉事主管停職調查,立法院總務處長廖炯志則撇清,這場餐敘是朋友臨時邀約,並未與比亞迪有任何業務往來,也不認為違反廉政規範。
比亞迪進軍台灣為何被抵制?3 大關鍵原因
除了台灣法規本身就不允許中國大陸生產的完整汽車進口,比亞迪來台反彈聲浪會這麼大還有下面 3 大原因。
1. 中國汽車有國安與資安疑慮
比亞迪不只是汽車品牌,更是一家高度智慧化的電動車廠,車內搭載大量電子設備與軟體,功能涵蓋導航、數據收集與即時通訊。
資安專家擔心,這些系統一旦被中國政府介入,可能成為資訊外洩甚至監控的管道,甚至被當成「移動式監控器」滲透台灣社會與國安體系。
2. 比亞迪火燒車事件頻傳
比亞迪本身的品質爭議也讓大家卻步!近年來中國與海外市場都曾傳出比亞迪電動車「自燃」甚至「火燒車」的案例。
這些新聞被大量報導後,讓消費者對比亞迪的電池安全性充滿疑慮,若讓這樣的車輛進口,等於是把潛在風險直接放上道路。
3. 比亞迪價格太低,恐危及本土產業
比亞迪能在全球市場快速擴張,與中國政府的政策支持與補貼密不可分,品牌車款往往比同級對手便宜許多。
這對台灣本土車廠與新創電動車產業來說卻是一大威脅,一旦比亞迪進入市場,憑藉低價策略便可能壓縮台灣品牌的生存空間,導致產業競爭失衡。

台灣經濟部擬新規!嚴防中國電動車繞道來台
台灣現行法規明確禁止中國大陸整車直接進口,凡是含有中國零組件的車輛,必須逐年提高國產化比例,最高需達到 35% 以上,才能在台灣合法銷售領牌。
然而近期包括比亞迪在內的中國車企,試圖透過在泰國等第三地生產,再將整車輸入台灣,以「洗產地」方式規避禁令。
經濟部目前正研議從技術引進、進出口審查、車輛驗證到銷售環節,全面提出管制措施,並修訂細部法規。
新規預計將於 2025 年底前公告,目的在於維護國家安全,以及保護本土產業發展。
延伸閱讀:台灣新創科技困境!5 案件揭露國內創新平台如何被法律制度壓迫
結論
比亞迪來台風波,從「洗產地」疑雲到「政商餐敘」爭議,不僅突顯中國車企進軍台灣的複雜路徑,也暴露出台灣在國安、產業與政治層面的多重隱憂。
政府現已著手研擬新規,企圖堵上法規漏洞,保障市場公平與國家安全。比亞迪來台爭議已不單是單一企業的市場行為,而是牽動國安、產業的綜合戰場。
如果你希望獲得更多的新聞資訊,請關注新識界,提供你最新、最即時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