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2025 10:49

夫夫找代理孕母四胞胎爭議後 又爆慈濟醫師上傳孕母生產無碼影片

夫夫找代理孕母懷四胞胎貼文惹議後 又爆台醫師「上傳孕母生產無碼畫面」生殖倫理、法律灰區全被拖出來檢視

台灣社群這幾天被兩起「同志找代理孕母」事件刷到滿版。一邊是夫夫在社群平台上興奮宣布四胞胎誕生,一邊是男同志骨科醫師被爆拍下代理孕母的生產私密畫面、甚至包含生殖器無碼特寫。

兩個事件前後相隔不到 48 小時,火力越燒越大,網路上從八卦討論一路延伸到法律、倫理、生殖科技、同志成家議題,甚至引出跨國代孕產業的黑箱問題。

簡單說:這幾天台灣社會不只是吵代孕,而是被迫面對「我們其實從來沒有準備好處理代理孕母」的事實。

同志伴侶找代理孕母、懷上四胞胎的貼文為何引發爭議?

整起事件的起點,是一對台灣男同志伴侶在 IG 與 Threads 以「壹零出 4 啦」名義分享赴墨西哥透過代理孕母迎接四胞胎的消息。

原本只預期是雙胞胎,卻在醫師通知下突然變成四個寶寶,夫夫以「我們出 4 了」、「人生出 4」等輕鬆語氣搭配影片,試圖呈現一種「幸福家庭正在展開」的日常紀錄。

同志伴侶找代理孕母、懷上四胞胎的貼文為何引發爭議?

然而貼文一上架,輿論立刻炸開。第一波反彈集中在 「孕母完全缺席」,且四胞胎屬高度風險妊娠,從妊娠高血壓、早產到產後風險都比一般懷孕更高,但貼文中看不到任何對孕母的關懷、介紹或感謝,讓不少女性與婦女團體質疑:

「懷的是孕母的身體,為什麼語氣像在炫耀?」
「什麼叫〝我們〞懷了四胞胎?孕母才是冒生命風險的人。」

還有人直言貼文語氣像在「買四個孩子」,引發大量負評;另一股討論,則延伸到他們的「帳號經營模式」。

不少網友發現,他們從 2022 年結婚後便開始以同名帳號記錄找國家、選生殖中心、簽約代孕等過程,被外界解讀為「打算打造同志家庭 IP」。也因此有人質疑:

「這真的是單純的家庭日記?還是刻意包裝成能引流、變現的代孕故事?」

在這些質疑堆疊之下,事件已不再只是那篇「出 4 了」貼文,而是被放回更大的框架中檢視:代理孕母四胞胎背後的醫療風險、孕母角色被消失,以及生殖倫理是否被輕忽。

無獨有偶:慈濟醫師在 IG 上傳「孕母生產無碼影片」再掀第二波震盪

無獨有偶:慈濟醫師在 IG 上傳「孕母生產無碼影片」再掀第二波震盪

四胞胎事件還在延燒時,又有眼尖網友發現,委託代孕的男同志伴侶之一,任職於慈濟體系的骨科醫師,在 IG 上傳一段孕母生產時的影像。

影片內容雖短,但畫面相當直接,包含孕母生產瞬間的血液與產出畫面,幾乎沒有任何模糊處理。影片曝光後,輿論再度炸裂。許多網友質疑:

「孕母有同意拍攝?更別說公開了?」
「醫師身分應更理解身體自主與醫療隱私吧?」
「代孕生產不是可供瀏覽的素材。」

無獨有偶:慈濟醫師在 IG 上傳「孕母生產無碼影片」再掀第二波震盪

由於孕母在跨國代孕過程中本就處於弱勢位置,外界更擔心:在不對等的權力關係下,她是否真的有能力拒絕被拍?

更何況影像一旦上傳 IG,就有被截圖、轉傳、擴散的風險,對孕母而言是無法逆轉的暴露。醫界人士也紛紛在討論區提出警告:

  • 即便不是在台灣執業,醫師仍須遵守基本的醫療倫理框架
  • 孕母生產畫面屬高度敏感個資,必須經當事人明確授權
  • 「我付錢委託代孕」並不等於擁有孕母的影像公開權

因此,這段 IG 影片從不是「情緒分享」,而是觸及更深層的倫理問題:誰能決定孕母的身體影像是否被公開?「委託代孕的人」有資格代她做這個決定嗎?

這起「無碼影片」爭議,也讓代孕背後的倫理風險被更赤裸地攤到檯面上:跨國代孕從來不是單純的「迎接新生命」,而是牽涉隱私、醫療專業與身體權力的灰色地帶。

代理孕母為什麼在台灣這麼敏感?

代理孕母本來就是全球爭議最高的生殖議題之一。它牽涉的不只是「誰當爸媽」,而是女性身體、經濟壓力、風險補償、孩子法律地位等一連串問題。

台灣這波討論會爆得這麼大,原因在於:

  • 兩起事件都讓孕母「再次被消失」。
  • 貼文裡看不到她的名字、她的情緒、她的醫療風險;而生產無碼畫面 更直接牽動「身體自主」的底線。

對許多女權團體而言,這兩起事件的共同問題其實相同:孕母被視為一種「功能」,而不是一個具體、有身體與情感的「人」。

代孕契約上的每一條規範、每一次產檢、每一劑排卵針、以及多胞胎懷孕帶來的醫療風險,最終都由孕母獨自承擔;但在公開的故事裡,最容易被看見的往往是委託方的幸福與感動。

就算當事人是同志伴侶,也不能避免整起事件被放回社會結構來檢視,特別是跨國代孕,本身就常牽涉經濟弱勢、醫療監管不透明、資訊不對等等問題。

代理孕母台灣合法嗎?法規仍在灰色地帶

台灣目前仍未開放代理孕母,依《人工生殖法》,只有「異性已婚夫妻」能使用人工生殖技術,原因包括倫理爭議、跨國監管困難、孕母保障不足等。

項目現行狀態
代理孕母未合法化
男同志、女同志人工生殖尚未全面開放
海外代孕無明確禁止,但無法可完全保障母嬰權益
寶寶回台灣的法律地位依國別、出生證明與血緣認定而定,仍不穩定
代理孕母台灣法規現況

衛福部雖曾研議人工生殖法修法,但在代理孕母部分多次卡關,至今未能形成社會共識。這也讓跨國代孕變成「制度真空地帶」在本國禁止代理孕母,但沒有禁止國人赴海外代孕,也缺乏整體配套,台灣政府無法監管,但孩子卻要回台灣生活。

代理孕母為什麼在台灣這麼敏感?代理孕母台灣合法嗎?法規仍在灰色地帶

國際現況:有人全面禁止,合法國家則設專法管理

全球在代理孕母議題上分成三種典型路線:

  1. 明文禁止
    例如法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以及中國等地,基於女性身體自主與防止商品化考量,直接禁止所有形式的代孕。
  2. 有限度開放、設專法管理
    像美國部分州、英國、加拿大、希臘等地,容許利他或商業代孕,但對契約、補償、孕母健康保障、親權確認程序,皆有嚴格規範。
  3. 法規模糊、成為跨國代孕熱點
    包含中南美與部分亞洲國家,因為法律不夠明確、執行鬆散,成本較低,反而吸引大量外國人前往,孕母承擔的風險與壓力最大。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全面禁止代孕的國家理由都相同:避免弱勢女性被推向生殖市場、成為供應端。這也能解釋,為何不少台灣人選擇赴海外尋求代孕,美國費用高但制度完整;墨西哥相對便宜,但風險與不確定性也大得多。

同志家庭的需求是真實的,但制度空白也是真實的

不可否認,婚姻平權通過後,愈來愈多同志伴侶期待「有自己的小孩」。對男同志來說,因為沒有子宮,代理孕母幾乎是唯一能實現「血緣家庭」的途徑。

而女同志也需要人工生殖才能順利成家。但在制度未完善前,跨國代孕所引出的問題會一個接一個浮現:

  • 孕母究竟受到哪些醫療保障?
  • 孕母的身體是實打實地承擔所有風險,多胞胎懷孕帶來的早產與併發症,影響的是她的健康與甚至生命
  • 她是否因經濟壓力被迫參與?
  • 生產過程拍攝與影像使用是否真的被尊重?
  • 嬰兒出生後的法律地位如何保障?
  • 委託方與孕母之間是否存在難以避免的權力不對等?

這些都是無法被單一「幸福故事」蓋住的問題。

結論:兩起事件提醒台灣,是時候面對代理孕母法制化討論了

不論是四胞胎的歡樂分享,或醫師上傳生產無碼畫面引爆公憤,這兩起事件都把一個更深層的現實推到台面上。

代理孕母不是簡單的「祝福新生」或「反對代孕」兩邊選邊站,而是需要從身體自主、倫理、人權、家庭結構、跨國契約與兒童權益一併思考的重大公共議題。如果台灣不開始討論,只會讓更多事情在看不見的地方發生。

如果你希望獲得更多的新聞資訊,請關注《新識界》,提供你最新、最即時的消息。

想讓您的品牌更上一層樓?
我們可以幫忙!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