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堰塞湖災情發生後,農業部長陳駿季針對「無立即潰堤風險」的發言引發廣泛討論。
片段影片於網路瘋傳,質疑政府是否誤判災害風險與拖延救援行動。
面對輿論,陳駿季與行政團隊公開會議紀錄,並說明完整評估邏輯與後續作為,澄清言論脈絡並補充「仍會努力處理」的決策態度。
本文將梳理相關事件時序、專家風險評估依據與對開挖溢流道的技術爭點,幫助讀者理解政策背後的判斷依據與執行節點。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脈絡
在馬太鞍堰塞湖形成後,中央與地方持續關注壩體狀況與水位變化。
8 月初協商會議中,陳駿季引述專家意見指出,目前無立即潰堤風險,但仍尊重立法院附帶決議、持續處理與追蹤。
關鍵時間軸:
時間 | 事件 |
---|---|
8 月初 | 陳駿季在立法院報告堰塞湖研判與附帶決議 |
9 月上旬 | 開設跨部會會議討論撤離與溢流道技術評估 |
9 月中旬 | 堰塞湖溢流、釀成死傷,中央啟動強化救災機制 |
陳駿季關鍵發言還原
在協商會議中,陳駿季明確指出「目前專家評估為無立即潰堤危險」,但也補充「仍會努力去做」並尊重附帶決議持續處理。
此段落遭社群片段截取,未呈現後續語句,造成誤解。
為何說「無立即潰堤危險」?
- 專家團隊評估壩體結構穩定性、降雨趨勢與水位控制能力,當下不具立即潰堤條件。
- 評估屬於「即時風險判讀」,非表示未來無危險。
陳駿季回應輿論
針對在野黨與社群質疑,陳駿季與民進黨團公開完整協商紀錄,說明發言前後語句,並提供跨部會協調進度表,證明在發言之後,中央並未停止應對行動,而是同步檢討與處理。
對開挖溢流道的風險說明
針對民間呼籲「應立刻開挖溢流道」,陳駿季引述多場技術會議結論指出,現場地質鬆軟、水壓不穩,若未掌握水文與地形數據便貿然開挖,恐引發二次災難。
專家顧慮包含:
- 壩體長達 1.7 公里,缺乏支撐點與開挖條件
- 溢流導線不明,開挖恐導致土石滑動與壩體崩解
- 必須搭配監測、分段施工與臨時水路設計
預防性撤離與地方配合爭議
另一起爭點為「是否有通報預防性撤離」。
農業部強調,9 月初即已多次通報地方,建議依據紅色警戒啟動強制撤離。
針對地方是否確實執行與參與會議,仍待後續檢討與釐清。
結論:理解風險治理的複雜性
陳駿季針對堰塞湖事件的回應,揭示政府在面對災害風險時的多層次考量。
所謂「無立即潰堤危險」並非輕忽,而是基於當下評估下的準確描述;而「仍會努力處理」才是政策延續的核心。
從會議紀錄、技術會議到跨部會合作,我們看到的是以風險治理為核心的公共決策。
若你希望更進一步追蹤後續修復進度與責任釐清,歡迎點擊追蹤更多花蓮堰塞湖專區更新。
持續關注新識界我們帶你掌握更多有關馬太鞍堰塞湖事件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