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溢流造成交通斷絕與居民緊急疏散,災後醫療與生活資源面臨巨大壓力。
慈濟基金會第一時間啟動災害應變中心,結合花蓮慈濟醫院與志工網絡,成立臨時醫療站、派出清掃團隊並發送生活物資,展現強大組織與實務力。
本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慈濟在這場災後行動中,如何落實「即時、整合、在地」的支援模式,提供哪些具體服務,又如何回應災民實際需求。
災後第一步:慈濟啟動應變中心與設站行動
當災情出現警訊後,慈濟立即於 8 月 6 日早上 7 點召開災害應變會議,啟動全區總動員機制,並組成「慈濟花蓮堰塞湖關懷應變團」,由花蓮慈濟醫院醫師、護理師、中醫師、社工等組成前進團隊。
會議後,慈濟迅速前往光復鄉收容所設置臨時醫療站,並同步規劃志工清掃動線與物資配送點,讓支援能在災後黃金 24 小時內全面展開。
臨時醫療站提供 24 小時駐診服務
慈濟醫療團隊進駐花蓮光復地區,設立臨時醫療站,連續三日提供 24 小時駐診服務,涵蓋內科、外科、家醫科、中醫等多面向照護。
醫療服務內容包括:
- 看診與慢性病領藥
- 創傷處理與緊急用藥
- 心理支持與安撫
- 慢性病患者病況追蹤與用藥調整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林欣榮指出:「我們希望在最前線提供民眾實質且安心的醫療支持,讓他們知道有人守在這裡。」
志工清掃與物資發放同步啟動
除醫療外,慈濟也同步展開志工清掃與物資補給工作,號召鄰近地區志工加入支援行列。
清掃與物資支援概況:
項目 | 說明 |
---|---|
項目 | 說明 |
清掃支援 | 動員社區志工協助收容所與災後街道清潔 |
物資發放 | 食物、飲用水、乾淨衣物、清潔用品 |
發放對象 | 以收容所災民與光復鄉居民為優先 |
裝備提醒 | 建議穿著雨鞋、口罩,避免二次感染 |
慈濟也開放「志工招募報到點」,方便居民或善心人士加入臨時支援任務,增強區域應變能量。
在地需求真實回應:醫療與生活的交錯壓力
在慈濟的支援現場,除了身體受傷與慢性病需求,還有許多民眾出現焦慮、無力與情緒低落反應。現場社工與心理師同步介入,協助進行初步心理支持與兒童陪伴。
花蓮慈濟志工李媽媽說:「有一位 80 多歲的阿嬤帶著孫子逃難,我們陪她量血壓、幫她整理生活用品,也陪孫子畫畫轉移注意力。」
這些互動讓災區不只獲得物資與醫療,更獲得情感上的支持與陪伴。
後續觀察與資訊查詢窗口
目前慈濟的醫療與物資支援將持續到 8 月 10 日,若有延長或調整,將透過慈濟官方網站與慈濟基金會粉絲專頁同步公告。居民若有需求,也可透過以下管道查詢:
- 慈濟基金會官網災害支援頁
- 花蓮慈濟醫院聯絡窗口(或臨時醫療站志工)
結論:慈濟模式不只是給物資,更是陪伴與系統支援
這次花蓮堰塞湖災情中,慈濟展現的並不只是物資與人力的輸出,而是一套整合式「災後照護模式」。
從醫療、物資、清掃到心理支持層層到位,回應的不只是眼前災難,還有災民的身心平衡與未來生活復原。
持續關注新識界我們帶你掌握更多有關馬太鞍堰塞湖事件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