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地區近期發生堰塞湖事件,引發社會關注潰堤風險與居民安危。
面對資訊混亂與外界焦慮,水利專家、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跳出發聲,指出「馬太鞍堰塞湖是潰壩不是潰堤」,並強調目前以預警與疏散作為主軸,是最務實也最有效的減災方式。
本文將帶你快速了解李鴻源與團隊如何運用模型模擬支持決策、為何不採用爆破或人工引流,以及當前仍需持續監控的風險因子!
馬太鞍堰塞湖事件快速看!
花蓮壽豐鄉因地震與豪雨導致馬太鞍溪阻斷,形成堰塞湖,壩體長 200 公尺、高 12 公尺,蓄水量初估逾 5000 萬噸,為近年罕見規模。
隨著水位上升,洪水一度漫過壩頂,導致下游 193 縣道道路與橋梁受損,中斷聯外交通,也造成居民恐慌與疏散困難。
截至目前,壩體尚未崩潰,但壩後蓄水仍高達約 3000 萬噸,若在短時間內潰決,恐造成局部性災難,對下游村落構成生命與財產威脅。
時間軸與災情摘要:
日期 | 事件 |
---|---|
7月下旬 | 地震與連日豪雨,形成堰塞湖 |
8月初 | 水位溢過壩頂,193縣道橋梁受損 |
8月初-中旬 | 疏散 7,000-8,000 名居民 |
目前 | 仍蓄積 3,000 萬噸水,密切監控中 |
李鴻源:「這不是潰堤,是潰壩!」
李鴻源在受訪中明確指出,馬太鞍的災害性質是「潰壩」,而非一般民眾想像中的「潰堤」。
他解釋,潰堤常見於平地河川堤防潰決,多伴隨暴雨與洪水湧入;而此次堰塞湖屬於臨時性土石壩體,穩定性極低,若壩體破壞則可能瞬間大量放水,風險反而更高。
他表示:「正是因為風險高,我們不能抱持僥倖心態,不能說等壩崩了才反應。」
為何不能爆破或引流?背後有多重限制
爆破風險高,難以控制結果
李鴻源指出,爆破固然是很多人想像的處理方式,但真實操作上極具風險。壩體位於狹窄山谷地形,若未掌握準確的結構與水文參數,爆破容易導致壩體瞬間潰散,反而加劇下游洪災。
他強調:「爆破要有完備地質調查與實地試驗,這不是 48 小時內可以完成的事。」
開挖溢洪道工期長,不及當前需求
有民眾質疑為何不開一條引流道?李鴻源坦言,若地形、交通條件允許,這是可行選項。但馬太鞍現場地形複雜、道路破損、進場困難,且需動用大量機具與專業人力,時間與成本都不容小覷。
模擬模型支撐決策:撤離 8 千人非拍腦袋
李鴻源指出,他是在事件發生兩週前接獲劉世芳委託,召集台大、水利中心等專家團隊,運用 LiDAR 地形資料建立數值模型,模擬若壩體潰決,洪水的路徑、速度與淹水深度等數據。
根據模擬結果,部分下游聚落在洪峰抵達後僅有 30 分鐘逃生時間,因此建議政府先行預警並分區疏散,最終成功轉移約 7,000–8,000 人,極大降低潛在傷亡。
這場疏散行動,實際建立在模型推估基礎上,並非憑空臆測,展現科學決策的實質效益。
目前風險未除,返家仍須審慎
雖然目前壩體尚未潰決,部分水已經溢流,但根據觀測,壩後仍存超過 3,000 萬噸水量,且受限於地形與降雨變化,未來數週仍有潰壩可能性。
李鴻源提醒,在地居民即使看似情勢穩定,也應配合政府安排,勿自行返家或靠近壩區。
他指出:「這不是一場可以用肉眼觀察的災害,我們只能依賴持續監控、預警系統與專業判斷。」
結論:尊重科學、接受不確定,是減災的基礎
馬太鞍堰塞湖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天然災害往往難以完全掌控,特別是涉及地質、水文與人為應變的交錯情境。
李鴻源與團隊的專業判斷,從模擬到疏散,展現出以數據為本的治理思維。
在資訊氾濫與情緒張力下,更應理解「不採取某行動」往往是基於風險控管的專業選擇,而非消極不作為。
期盼透過這次經驗,社會能更理解「預警、撤離」的價值,以及科學在災難管理中的角色。
持續關注新識界我們帶你掌握更多有關馬太鞍堰塞湖事件相關資訊!